7460万美元卖出,法国以为坑了中国,中国却把鸡肋直升机玩出了花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7:57 点击次数:191
#换个角度看世界##换个角度看世界
上世纪70年代末,中国直升机工业真是到了一个尴尬的地步。
国产的直-5早就过时了,仿制苏联米-4的这家伙,活塞发动机轰隆隆响,飞得慢、载得少,根本跟不上时代。
直-6和直-7两个项目又因为技术不过关相继搁浅,军队和民用领域都急着要一款新直升机来救场。
就在这时候,中西关系缓和,给了中国一个从西方引进技术的机会。
于是,中国开始放眼国际市场,打算买点先进的货色回来。
一、为啥选了“海豚”?
那会儿,中国手里捏着有限的外汇,得精打细算。美国黑鹰直升机确实牛,载重量大、用途广,但美国人当时对华态度暧昧,技术转让更是想都别想。
相比之下,法国人就实在多了。
法国航宇工业公司(后来并入欧洲直升机公司)的SA365N“海豚”直升机,虽然名气不大,但有个大杀器——法国愿意连生产线和技术一起卖。
这对一心想自己造飞机的中国来说,简直是天上掉馅饼。
“海豚”是啥货色呢?
它是个中型双发直升机,1978年刚服役,最大起飞重量4吨,能坐10来个人,速度和航程比直-5强多了。
不过在国际市场上,它不算顶尖,法国自己都没怎么吹捧,卖给中国50架,总价7460万美元,相当于当时中国军费的一大块。
1980年10月15日,合同一签,法国人乐开了花,心想这回可算把个“鸡肋”高价甩出去了。
中国为啥愿意花这钱?说白了,不是单纯买飞机,而是买了个“技术包”。
这7460万美元不光是50架直升机的价钱,还包括了生产许可、技术文档和培训。
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(简称哈飞)被选中接手这单生意,目标是把“海豚”国产化,变成中国的直-9。
二、这玩意儿真值7460万?
飞机运到中国后,吐槽声就没停过。
先说性能,“海豚”4吨的起飞重量确实比直-5强,但跟黑鹰这种8吨级的比,差远了。载人载货都不够给力,军用场景里更是显得有点鸡肋。
再说设计,它本来是民用为主,装甲没有、武器没地方挂,拿来打仗明显不合适。
更头疼的是维护。
法国原装的透博梅卡Arriel发动机听着高端,但零件贵得要命,中国当时根本没能力自己修,工具和技师都得靠进口。
有业内人士直摇头,说这飞机就是“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”的鸡肋,花7460万买回来,简直是冤大头。
法国那边也有人看笑话,觉得中国被坑了。毕竟“海豚”在国际市场上卖得不好,法国人巴不得赶紧清库存。
有人甚至调侃,这单生意是法国人拿中国当“接盘侠”,等着看中国怎么在这“鸡肋”上栽跟头。
三、中国咋把鸡肋玩出花?
中国可没打算当冤大头。拿到“海豚”后,哈飞的工程师们直接把这飞机当成了“教科书”,拆开研究,边学边改。
1982年,第一架直-9在哈飞组装完成,试飞成功。这时候的直-9跟“海豚”几乎一模一样,但中国人的野心远不止当个“组装厂”。
刚开始,国产化率低得可怜,核心部件全靠法国进口,连螺丝都得按法国图纸来。技术文档全是法文,翻译都翻得头晕,更别提理解那些复杂的工艺了。
哈飞的工人和工程师加班加点,反复试错,才慢慢摸出门道。
到80年代末,直-9A问世,国产化率爬到了50%,发动机和旋翼这些关键部件开始有了中国造的影子。
1992年,直-9B横空出世,国产化率飙到70%。发动机换成了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仿制的WZ8A,性能不比原装差多少;旋翼叶片由保定螺旋桨厂搞定,质量也过关。
这时候的直-9,已经不是法国“海豚”的翻版,而是中国自己的产品了。
不过,光会造还不够,中国还得让这飞机“能打能干”。从90年代起,直-9开始大变身,衍生出一堆型号,个个有绝活:
直-9W:武装型,加了武器挂架,能扛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,直接变身战场小钢炮。
直-9C:海军型,装上声呐和鱼雷,反潜作战一把手,还能干搜救。
直-9G:高原型,发动机优化,专门对付西藏那种高海拔地方。
直-9WA:升级版武装型,航电更先进,武器更精准,打得更狠。
这些改动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。拿直-9W来说,加挂武器的同时,得强化机身,不然架不住反作用力;直-9C的反潜装备,得跟海军舰艇无缝对接。
这些改进,硬是把“海豚”从民用小飞机,改成了军民两开花的多面手。
最牛的还是技术。
发动机是个大坎,WZ8A从仿制起步,后来硬是搞出了自己的改进版,省了进口的麻烦。
航电系统也是,从早期的模拟设备,到后来的GPS导航和数字仪表盘,全是国产货。到了2000年代,直-9甚至用上了复合材料,重量轻了,寿命还长了。
这套“引进-消化-创新”的玩法,彻底扭转了“鸡肋”的命运。
法国人当初卖的时候,估计也没想到,中国能把“海豚”玩得这么溜。
四、实战表现:鸡肋变宝贝
改好了还得用得好,直-9在实战和实际应用里证明了自己。
解放军拿到直-9后,立马派上了用场。
运兵、侦察、火力支援,样样不落。2014年,新疆反恐行动里,直-9W带着机枪和火箭弹,给地面部队当起了空中掩护,打得恐怖分子抬不起头。
海军的直-9C更是在亚丁湾反海盗任务里露脸,2008年以后,多次帮商船赶跑海盗船。
在民用领域,它也派上了大用场,2008年汶川地震,路断了,桥塌了,直-9冲在救灾第一线。运物资、救伤员,在山沟沟里起降自如,硬是救回了无数条命。
平时海上搜救、医疗急救,直-9也从没掉过链子。
直-9还走出国门,成了出口明星。
巴基斯坦买了海军版的Z-9EC,肯尼亚、玻利维亚也下了单。价格比欧美货便宜,性能又不差,硬是抢了不少市场。这不仅赚了外汇,还给中国航空工业挣了面子。
7460万美元买来的“鸡肋”,最后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贝疙瘩。直-9项目干了20多年,造了200多架,培养了一堆技术骨干。
哈飞从一个小厂,变成了能自己设计直升机的企业,连带着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也跟着吃饱。
更重要的是经验。直-9的成功,给了中国信心和底气。后来搞直-10攻击直升机、直-20运输直升机,都有直-9的影子。
这套“拿来-学透-再创”的路子,也被用到了高铁、风电这些领域,成了中国工业崛起的秘诀之一。
到2025年4月,直-9虽然不是最先进的,但还在服役,干着各种活。新家伙像直-20慢慢接班,但直-9的功劳,谁也抹不掉。
今天,直-9还在飞,但中国没停下脚步。传言中的直-21,要搞隐身和高速度,对标美国的S-97“突袭者”。
还有电动力直升机,环保又省钱,都在研发中。直-9打下的底子,成了这些新家伙的起跑线。